銅作為大宗商品中最重要的品種之一,影響銅價的主要因素有:
供需影響因素
據(jù)微觀經濟學原理,當某一商品出現(xiàn)供大于求時,其價格下跌,反之則上揚。同時價格反過來又會影響供求,即當價格上漲時,供應會增加而需求減少,反之,就會出現(xiàn)需求上升而供給減少。這一基本原理充分反映了價格和供需之間的內在關系。
通常情況下,開展銅期貨交易的期貨交易所庫存變化是觀察銅供需關系變化的重要參考指標。下游銅消費的增減與銅價總體呈正相關。銅下游開工率的季節(jié)性變化、再生銅政策變動和國內外銅庫存變化也都反映著銅供需兩端的平衡情況。
宏觀經濟因素
銅是重要的工業(yè)基礎原材料,其需求變化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經濟增長時,銅需求增加,從而帶動銅價上升,經濟蕭條時,銅需求萎縮,從而促使銅價下跌。通常情況下,市場會將經濟增長率和工業(yè)生產增長率(增加值)及相關貨幣和產業(yè)政策作為宏觀經濟形勢變化的重要分析依據(jù)。
整體而言,銅價受宏觀經濟大環(huán)境的影響體現(xiàn)出較強金融屬性,其生產和消費與宏觀經濟運行密切相關,銅價被視為宏觀經濟的“晴雨表”之一,因而市場又稱其為 “銅博士”。
資金面因素
銅是一種流動性極強的商品,而在國際貿易中,通常情況下,以美元計價,非美元國家的本幣對美元匯率的變化將直接影響到銅貿易的成本與利潤,并進而因貿易活動的變化而導致供需關系的改變,致使銅價因此出現(xiàn)波動。
大部分時候銅價與美元指數(shù)呈負相關性,利率、社融和M1/M2的變化情況被視為金融運行狀況和貨幣流動性的觀測指標,由此產生的需求和通脹的階段性預期變化往往也會影響到銅價的波動。
進、出口關稅
進出口政策,尤其是關稅政策是通過調整商品的進出口成本從而控制商品的進出口量來平衡國內供求狀況的重要手段。根據(jù)海關總署《2012年關稅實施方案》,高純陰極銅進口執(zhí)行零關稅優(yōu)惠稅率,高純陰極銅出口名義稅率為10%。 2013年關稅實施方案中自2013年1月1日起,增列99.9999%高純銅稅目,取消原定5%的出口暫定稅率。
情緒面因素
每當市場不確定性事件發(fā)生時,會對市場情緒造成擾動,全球資產價格波動加劇,銅價也會受到影響。
(文章來源:期貨日報)
關鍵詞: 大宗商品